比思論壇

標題: 我找到的好东西(公路单车基本技术) [打印本頁]

作者: dragon2086060    時間: 2015-12-11 08:45
標題: 我找到的好东西(公路单车基本技术)
(一)公路单车基本技术
  
  运动员要想在比赛中创造良好的成绩,首先要掌握正确的自行车操作姿势。轻松自如地操作,可降低能量消耗,避免不必要的肌肉紧张,保证力量和技术得到充分发挥。正确的骑车姿势是:上体较低,头部稍倾斜前伸;双臂自然弯屈,便于腰部弓屈,降低身体重心,同时防止由于车子颠簸而产生的冲击力传到全身;双手轻而有力地握把,臀部坐稳车座位。正确的骑车姿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于车辆的尺寸、车座和车把的位置,运动员的身材大小及身体各部份的结构.影响骑车姿势的因素可分为车的因素和人的因素.车的因素有车架大小、车座高低与前后、车把倾斜角度和把立管长度等五个方面;人的因素涉及到腿长、臂长和躯干长度。腿的长度决定车架的高低;躯干长度和臂长的总和决定车架的长度,曲柄的长度则与训练、竞赛场地有关。坡度大、弯道多的路面需要曲柄短些,反之,曲柄可长些。

  为了保证正确的骑行姿势,运动员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车辆的选择、车座的选择、车座的调整和车把的调整。

车座的选择:

  自行车运动员能平稳地骑行前进,是依靠车把两端和车座三个支撑点形成一个平面,来维持平衡的。在这三个点中,车座是主要支撑点,它承受着大部份身体的重量。为了充分发挥踏蹬技术,运动员的座骨结节需要支在车座上,所以,必须根据个人骨盆解剖构造来选用适合的车座。座骨结节间距离宽的可选用宽车座,坐骨结节间距离窄的可选用窄车座。如果坐骨间距离党选用了窄车座,车座就会嵌人坐骨之间,使座骨神经和肌肉过度紧张,破坏骑行姿势和正确的踏蹬动作。

  车座的选择还要考虑到骑行距离长短和运动强度大小。 赛车场距离短,强度大,骑行时肌肉、神经高度紧张,可选用窄车座。公路训练和竞赛,骑行时间长,可选择与坐骨接触面较宽的车座。女运动员由于生理特点,不论公路与场地,都应选择较宽而柔软的车座。无论男女运动员选用的车座平面都要绷紧,不能有明显凸凹现象,以免影响正确的骑行姿势。

车座的调整:

  车座前后的调整。先将车座固定在水平线上,然后再调 整车座前后。根据运动员大腿长度,把座子前端调整到中轴垂直线后2~5公分处。大腿长,车座应多向后移动,大腿短,车座稍向前移动,但车座前端一般不超过中轴垂直线后2公分。 车座高低的调整。运动员坐稳车座后,用脚跟蹬住脚蹬,当脚蹬到最低点时,腿应正好伸直,既不感到过分伸脚,也不使膝关节有弯曲。 调整好的车座,应使运动员在踏蹬中,踏蹬到曲柄与地面平行的位置时,膝关节垂直线能正好通过脚蹬轴的中心。踏蹬到最低点时,膝关节能稍有弯屈。以利肌肉在紧张之后可得到暂时休息。经过几次骑行检验,如感到用力合适,就可固定下来。车座固定后,要把有关的测量数字记录下来,做为以后更换车座或车辆时的依据。
[attach]10731404[/attach]
车把的调整:

  车把的调整对调整骑行姿势很有意义。调整车把的宽度应与运动员的肩宽大体相同,一般为38~41公分。如果宽于肩,会增加风的阻力,窄于肩,胸腔会受到挤压,影响正常呼吸功能。车把的高度,应根据运动员上体尺寸和臂长来决定,并注意专项的特点。公路运动员用的车把可略高些,场地运动员用的车把可稍低一些。合理的车把高度是使公路运动员的上体角度(即通过髋关节的水平线和髋关节中心至颈椎中心连线)保持在35度~45度之间;场地运动员的上体角度保持在20~30度之间。把立管的长度,最好是当运动员踏蹬到曲柄与地面平行的位置时,肘关节与膝关节能稍稍相碰。

  车于各部分间距离调好后,不要轻易改变,特别是在比赛前不宜变动,否则,会破坏已形成的动力定型,影响运动员在比赛史发挥正常水平。正确骑行姿势的形成,要通过专门训练,每次训练课都要严格要求,不论高速骑行或是终点冲刺,都要保持正确的骑行姿势,万不可忽视。

附:(人体各部位的测量)

上肢长度:从肩峰端到手握拳后第三手指关节凸隆处的距离。

躯干长度:从胸骨顶端到耻骨联合下端。

下肢长度:从股骨头大转子到足跟底部。

脚长:从脚趾前端到脚跟后。

自行车各部位的测量

车身长度:由把立管中心点到车座管中心点。

车架高度:由车座处三通中心点到中轴的中心点。

曲柄长度:由中轴中心到脚蹬轴中心点。

脚套长度:由脚蹬轴中心点到脚套前端内边沿。

[attach]10731405[/attach]

(二)踏蹬动作的用力分析


(1)踏蹬动作是周期性运动,即在一个固定范围内,以中轴为圆心,以曲柄为半径,重复地进行运动。每踏蹬一周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临界区(上死点)。

第二阶段:工作阶段(用力阶段)。

第三阶段:下临界区(下死点)。

第四阶段:回转阶段(放松阶段)。

  沿着圆周进行踏蹬的力量都是通过切线来传递的踏蹬到每个阶段时,肌肉用力各不相同,两只脚交替进行踏蹬,当一只脚处于回转阶段时,另一只脚已进入用力阶段。踏蹬到上下临界区时,应尽量使肌肉放松,并尽量缩短在临界区停留的时间。

  用力阶段是踏蹬主要阶段,运动员在这个阶段内使用的踏蹬力是自行车前进的主要动力。因此,要把力量充分、合理地运用在这个阶段。这个阶段内踏蹬力量愈大,车子前进速度就愈快。

  回转阶段叫放松阶段。这段时间里一只脚踏蹬作功,而另一条腿主动向上抬起,不能给脚蹬任何压力。并利用抬腿短暂的一瞬间让肌肉放松一下,以便把力量集中起来用于作功阶段。有时需要采用“提拉式”踏蹬,即利用抬腿动作给 脚蹬以拉力,以加大另一只脚做功阶段的踏蹬力量,达到取得更高速度之目的。

(2)脚掌在脚蹬上的位置

  脚掌应平稳地踏在脚蹬上,脚蹬应在脚掌中部和脚趾之间,也就是脚掌正好踏在脚蹬轴上,脚掌的纵向与脚蹬轴保持垂直。鞋的前端可伸出脚蹬5一7公分左右(根据脚的大小决定)。

  鞋卡子的位置应正好卡在脚蹬框上。鞋卡子要钉正、钉牢,皮条系紧。加强在用力时两脚的有机配合,帮助运动员正确地完成踏蹬动作。

(3)踏蹬方法

自行车运动的踏蹬方法有自由式、脚尖朝下式和脚跟朝下式三种。

自由式踏蹬方法: 目前,一些优秀运动员大都采用自由式踏蹬方法。这种踏蹬方法,就是脚在旋转一周的过程中,根据部位不同,踝关节角度也随着发生变化。脚在最高点A时,脚 跟稍下垂8~10度, 踏蹬力量是朝前下方;用力逐渐加大到B点时,脚掌与地面成平行状成,踏蹬力量最大;再向下, 用力逐渐减小,进入下临界区,肌肉开始放松,脚跟略向上抬起,到C点时,脚跟逐渐上提到 15~20度;当脚回转到D点时又与地面平行,往上行,脚跟又向上提起。重新进入A点。自由式踏蹬,符合力学原理,用力的方向与脚蹬旋转时所形成的贺周切线相一致,减少了膝关节和大腿动作幅度,有利于提高踏蹬频率,自然地通过临界区,减少死点。大腿肌肉也能得到相对的放松。但这种踏蹬方法较难掌握。

脚尖朝下式踏蹬方法:目前不少运动员,尤其是短距离 运动员采用脚尖朝下式踏蹬方法。其踏蹬特点是,在整个踏蹬旋转过程中脚尖始终是向下。这种方法踝关节活动范围较小,有利于提高频率,容易掌握,但腿部肌肉始终处于紧张状态,不利于自然通过临界区。

脚跟朝下式踏蹬方法:脚跟朝下式踏蹬方法是脚尖稍向上,脚跟向下8~15度。这种方法在正常骑行中很少使用,只是少数人 在骑行过程中做过度性调剂用力时才使用脚跟朝下式踏蹬方 法。它的特点是肌肉在短时间内改变用力状态,得到暂短休息,达到恢复肌肉疲劳的目的。

(4)踏蹬动作的训练

  踏蹬动作从现象上看很简单,但要准确掌握,达到动作协调完美,却十分困难,必须反复地进行训练。开始训练时,最好不要用皮条捆脚,传动比要小,速度不宜过快,让运动员用较多的注意力体会踏蹬动作,培养踏蹬 “感觉”。经过一段训练,基本上能轻松自如,圆滑有力地进行踏蹬时,可逐渐加快速度,系上皮条进入正常系统训练。

  训练踏蹬动作,不论是新运动员还是有训练素养的运动员,都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要负担过重,更不宜在疲 劳情况下训戏练。同时要注意发展髋、膝、踝关节的灵活性及力量,以助提高踏蹬技术。

  踏蹬技术训练,也可以在练习合上进行,其好处是能及时得到教练员和同伴们的指导,能使运动员集中注意力改进踏蹬技术。
 


(三)跟车骑行技术的要领:

首先是缩短与前面车的距离,以不影响视线,容易观察前 面路面为好。公路骑行,跟车距离一般在15—30公分左右。同时要注意风向和风力。风从正面迎来,应由一人领骑,其他 人在后面排成一路纵队,跟在前车左侧方或右侧方15---30公分处。如风从左方来,可跟在前车右侧后方;风从右方来,可跟在前车左侧后方。如果侧风较大,跟随前车距离要近; 如果侧风小,跟随前车的距离可稍远些。在下坡时向旁边骑开些,转弯时稍向后,以免发生事故。

  跟车骑行时,头稍抬起,两眼正视前方,余光看到前车 的后轮即可。倘若只低头看自己前车轮,一旦前面出现障碍,就有摔倒的危险。当然,在团体比赛中,交通停止,路面平坦,短暂的瞬间低头骑行,使颈部肌肉得到放松也是允许的。

  跟车骑行中很容易两车相撞,多数是后面车的前轮碰上前车的后轮,失去平衡而摔倒。出现两车相撞时,头脑要冷静,前面的运动员要继续平稳前进,后面的运动员不要刹车,只要稍微减速即可。如左面撞上前车,应将身体和车子一齐向右歪,同时将把向右转,这样,两车即可逐渐分开。 若右面相撞,可向左方做同样的动作。

  要掌握娴熟的跟车技术除进行专门训练外,还要贯穿在 每次训练课中。开始训练跟车时,跟车距离可稍远些,相距 30—50公分,随着骑行技术的提高,不断缩短跟车距离,直到 15—30公分。从两人配合练习逐渐过度到三人、四人配合练习。同时,要专门训练撞车后的摆脱技术,防患于未然。

  加强运动员的操车技能训练,提高在各种复杂情况下的应变能力,是预防跌倒的积极方法。由于自行车运动的特 点,在激烈的训练和比赛中随时会出现碰撞、跌倒等现象。运动员遇到跌倒时,要沉着、冷静,不要害怕,不要过早撒把, 也不可闭上眼睛,消极等待跌倒。在身体即将着地时,两脚 要迅速从脚套中抽出,要注意保护头部,有意识用肩部和背部着地,作滚翻动作,减轻摔伤程度。

[attach]10731406[/attach][attach]10731407[/attach]
(四)起跑技术

  起跑技术在各项比赛中都很重要,尤其是在短距离项目里起着决定胜负的作用。起跑方法分为扶车与不扶车两种。在赛车场比赛中多采用扶车起跑,而在公路成组出发的比赛中则采用不扶车起跑。

  扶车起跑的方法:是在比赛之前运动员骑在车上,由裁判员扶住车座后下方,或一手扶前叉三通,一手扶车座后下方,维持平衡。运动员在起跑前应先拉紧脚蹬皮条,然后扶好车把,作一、两次深呼吸,腰部放松。坐稳两个脚蹬保持与地面平行,或是踏蹬的第一脚的脚蹬稍高一些,当听到裁判员“预备”口令时,臀部及时、平稳地离开座位,准备起动,但动作不要过猛,防止抢跑犯规。听到出发枪声后,踏蹬第一脚立即作迅速而有力的下踏,但不能用力过猛,避免肌肉过分紧张和不利通过“死点”;另一 只脚借助皮条和脚卡向上用力提脚蹬,脚尖稍向上抬起,防止脚套拉脱。在左脚踏蹬时,左手用力向怀里拉把,集中使排力量,右手以同样力量向下按车把,两臂弯屈,上体前移,整个身体成弓形用力。循环至另一只脚踏路时,动作相同,方向相反。同时,头部稍稍抬起,注意车子平衡,直线 加速前进。起跑到60—80米达一定速度后,运动员可平稳地座到车座上。利用已有的惯性,稍放松踏蹬几下,调整一下因起跑产生的肌肉紧张状态,然后,立即转入正常踏蹬。这里要特别指出,由站立式往下坐时不要向后猛拉车把,防止车子减速。
[attach]10731408[/attach]
  不扶车起跑的方法是,在出发前,运动员两手扶车,骑在车架上方,一只脚踏上脚蹬,另一只脚踩在地上。当听到出发信号时,用力蹬地使车向前移动,并迅速坐在车座上,套上脚套,用站立式骑行方法加快速度。起动后与扶车起跑技术和同。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108.170.10.236/)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