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思論壇
標題:
今年保障房规模约1800万套 地方财政压力加剧
[打印本頁]
作者:
lelotusble
時間:
2012-2-7 12:51
標題:
今年保障房规模约1800万套 地方财政压力加剧
虽然保障房新开工规模有所减少,但加上此前已开工项目,2012年的在建保障房规模有1800万套左右,仍然大于2011年。庞大的资金需求依然需要各方力量为其动足脑筋。
近日,财政部印发通知,要求各地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投入力度,确保不留资金缺口。
地方财政压力加剧
2011年,中央财政共下达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1709亿元。
财政部的通知要求,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将大于2011年,省级安排的补助资金要比2011年有所增加。各级财政部门在安排财政预算资金时,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确保政府资金来源落实到位,不留资金缺口。
但实际上,不少地方去年在筹措保障房建设资金时,就已经觉得压力颇大。《人民日报》的报道称,不少地方的负责人都表示,2011年已经是“砸锅卖铁”,想尽办法为保障房建设投入资金。
近两年,受货币政策和房地产市场调控影响,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保障房的支持力度仍然有限,地方赖以生存的土地出让收益也在减少,保障房资金的可持续越来越难。
财政部财科所副研究员李全对记者表示,地方财政压力主要来自于分税制以及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这两年的统计结果显示,土地收益对地方财力的贡献有限。不过房地产相关的税收确实对地方财政是有影响的。他表示,保障房资金投入确实是个大事,但绝对不是单渠道的,比如国有资本经营性预算的完善、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众多来源一起来做,并且,这个行业的各类优惠实际上也降低了项目的成本。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胡怡建对记者表示,目前地方政府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由于商品房税收下降、土地收入减少以及地方融资平台的清理导致的地方财力减弱,与此同时,地方财政开支,尤其是民生开支却在上升,导致二者间的缺口越来越大。
正在面临经济转型的上海,胡怡建表示,所承受的压力可能比其他城市要更大。“收入还未找到新的增长点,但支出的增长点越来越多。”
以增值税扩围改革为例,上海市市长韩正在今年1月份的上海两会期间表示,该试点涉及约12万户企业,在全部足额纳税的前提下,今年市、区两级政府财政将减少100亿。
由于庞大的资金压力,2011年各地都已经积极寻求各种方法多渠道融资。整体而言,30%靠财政,70%靠各渠道的融资。在财政资金中,又包括保障房专项资金、土地出让收益、公积金增值收益等。
通知也要求各地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比如2012年增加的地方政府债券收入要优先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个人住房房产税试点地区取得的房产税收入,要专项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等。
目前实施个人住房房产税试点的上海、重庆两个城市,都尚未最终公布去年征收房产税的数额,不过根据重庆市财政局数据,截至2011年11月30日,重庆市主城区房产税应税高档商品住房共8563套,实收税金超过9000万元,预计2011年底可达1亿元。对于庞大的保障房建设资金需求,房产税并不能起到极大的支持作用。
寻找新的资金渠道
在各类保障房中,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销售型的房源,可以通过销售回笼资金,实现资金的平衡。由于建设规模较大,且需要长期持有,只租不售,因此公租房是资金压力最大的部分。
去年5月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曾在《经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称,根据上海市“十二五”规划,上海计划新开工建设和筹措公租房1000万平方米,约20万套。根据相关测算,目前上海中心城区的土地动拆迁成本加上建设成本每平方米已超过1万元。如果按照1万元/平方米测算,“十二五”期间上海公租房建设资金共需约1000亿元,除去30%的资本金,则共需通过市场融资筹措700亿元建设资金。
通知也要求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资保障性安居工程。但很显然,在目前的资金来源中,社会资金占比极少。
复旦(微博)大学住房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杰对记者表示,目前的关键问题在于公租房的运作模式不清晰,资金回收的机制没有理顺,因此资金不敢贸然进入。而模式不清晰的根源,陈杰表示,在于土地。他表示,只要能控制公租房的土地成本,保证一定的收益率,社会资本就可以进入。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108.170.10.236/)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