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思論壇

標題: 世事如落花,心境自空明 [打印本頁]

作者: 拈花微笑    時間: 2012-4-4 18:11
標題: 世事如落花,心境自空明
拈花一笑心自静
  只需拈花一笑,万千心事尽在其中。往事的脚步轻了,悄悄地走过岁月。一笑于休闲处,坐看时光着地成灰。生活仍是一片宁静。禅在心中,悟自心生。
  得失随缘泯恩怨
  晨钟幕鼓,缘起缘灭皆由天,在嘈杂纷乱的人群里,保留一种恬然一份悠闲,守一窗灯光,与一份淡淡的心境,让清澈的思绪净化岁月的浮华,爱恨不过在一线间,相逢一笑恩仇泯。
  知足长乐悟人生
  看尘缘于道,千年落花,万世流水,终随时光归去了无痕迹。瞬息不可留,永恒不可及,缘起,缘尽,早有缘定, 随心生活得失荣辱皆安于心。
  聆听自然涤心境
  聆听“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空灵,让心灵的尘垢在自然的吟唱中涤荡,身心清朗,通透。让这淡然平静的心态涵养性情,旷达胸臆,怡情忘机。
  真诚如歌天地远
  人生的平凡、平淡成就了时光的婉约,在纷繁红尘中惟心之真诚使人生彰显珍贵与高尚,令人怦然心动,真诚使高尚的人格更光芒,纯净的心灵更璀灿。真诚对于人生是从容,对于灵魂是清澈,摒弃了浮华与虚荣,天地在平和的心境中更加宽阔、遥远。
  大路朝天我自行
  嘈杂纷乱的尘世里趔趄独行,寻找心灵中那方净土,将俗世的欲望、喧嚣浮华抛尽,天穹苍茫,风稀月明,独守一怀淡泊在空灵。
  淡泊名利云水襟
  心似白云,意如流水。拥有一种无拘无束的胸怀,在浮生闲日的禅意里点一盏灯、沏一壶茶淡看花落云起,心无牵无挂,开阔空明,让一袭云水胸襟超然于环境之外,潇洒自在。

 



作者: wly5233    時間: 2012-4-6 10:48
好的,感悟     
作者: scer    時間: 2012-4-6 13:20
无欲无念,潇洒自在?

作者: 拈花微笑    時間: 2012-4-7 05:06
zd988819 發表於 2012-4-6 17:37
落花无意 流水无情 世间诸如此 何事扰我心

高明啊
作者: 拈花微笑    時間: 2012-4-8 08:00
zd988819 發表於 2012-4-7 09:36
花开花落 岁岁轮回 溪流潺潺 一去无往 小小卖弄 勿怪勿怪

无往?    复卦 云:无往不复!还会回来的~无有佛涅槃,无有涅磐佛
作者: 黄容    時間: 2012-4-8 13:47
心静自然凉吧!拈花有深意
作者: 拈花微笑    時間: 2012-4-9 05:18
黄容 發表於 2012-4-8 13:47
心静自然凉吧!拈花有深意

即知即行,知行如一!如你能随时随处洒脱自在~,便知其意。
作者: 拈花微笑    時間: 2012-4-9 07:51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你们现在一起念,用闽南语或广东话比较接近原音。

  自度自度 快快自度

  至于这个咒子意思如何呢?“揭谛揭谛,波罗揭谛”,自度自度,快快自度;“波罗僧揭谛”,大家快快自度,并度大家。菩萨传你这个法,就是要你自我承担,别再自欺欺人。

人贵自立,自助天助。唯有自度,才是正法。光死皮活赖,向佛菩萨求这求那,终究不是办法。各人生死各人了,自己业障自己消。任何法门修到最后,都要依般若波罗密多,才能悟入自性如来大光明藏。别再颠三倒四,窝窝囊囊,好好做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吧!

“菩提”,觉悟啊!脑子清醒啊!“萨婆诃”,快快觉悟,不要做梦,不要迷迷糊糊了。你们看看,般若正观修行之路,多么洒脱,多么直截了当。…………少装模作样,故作姿态,疑神疑鬼。那么你说学禅宗,这才有一点相似,懂了吗?



作者: baojie5220141    時間: 2012-4-9 08:08
竟然还有人发这种贴
作者: 六个大点    時間: 2012-4-9 12:06
需要时间领会
作者: 拈花微笑    時間: 2012-4-10 07:19
六个大点 發表於 2012-4-9 12:06
需要时间领会

实践在生活的随时随地
作者: 拈花微笑    時間: 2012-4-10 07:57

如何忏悔自己的业障





为什么不得成就呢?“由昔业障”,由于被过去生所造的业力所障碍了。业障的问题,讲起来很多,可另作专题讨论,在这里不详细讲。

那么,被自己的业力所障碍,不能证得道果,怎么办呢?“当勤忏悔”。忏悔这两个字,我们很熟,尤其是我们学佛的人,动不动就忏悔。到佛菩萨前面磕几个头,拜一拜,哭一场,唉呀!我在忏悔,事情过掉以后,又是我行我素。这样是不是忏悔呢?这不是忏悔,这是作假、自欺。所谓忏悔,就是停止以前所做的错误,永远不再犯,以后的行为只起善不起恶。

佛在这里告诉了我们忏悔的办法,“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常常生起希望断除业障之心,先断除憎心与爱心,憎是讨厌,爱是喜欢,正反两面。憎是由瞋心而来,是一种仇恨的心理,讨厌这个人,讨厌那个人,埋怨这件事,埋怨那件事,怨天尤人。我们仔细观察人的心理,很好玩!一个人做错了事,刚开始,脸红一下,过几秒钟,红就退了。想了一想,我还是没有错,错的是他,或是别的什么原因才促使我这样。甚至归咎于社会问题,不是你的错,也不是我的错,是社会的错。不要忘了社会也是人组成的,归咎于社会问题,这是推托之辞,不负责任的行为。把错误推给人家,把责任推开,或是排斥一切,这种心理是憎。

憎的反面是爱,爱不只是男女之间的爱欲,包括了广义的贪爱。爱就是执着、占有。假如把自私的贪爱反转过来,变成牺牲自我,爱护别人,就是慈悲。

嫉妒的心理属于瞋,嫉妒的心理也有很多种,发生在感情方面比较多、比较明显。因为求之不得,贪之不足,所以产生瞋恨,见不得别人比你好,也因为智慧不明了,自己的心结解不开,佛学称为结使,小乘佛法归纳为九十八个结使。修行就是去除这些结使,把这些结使一个一个解开来,就是修行的成果,例如一个内心充满仇恨的人,经过修行,变成非常慈悲,或是一个愚笨的人,经过修行,变得聪明开通。但是,很多人学佛的结果,变得越来越笨,脾气越来越大;信了教以后,越来越脱离现实生活,变得神经兮兮,古里古怪,几乎每个宗教都是如此,看了真使人害怕。再说,宗教徒彼此之间互相排斥,也是嫉妒;不管男女老幼都有嫉妒的心理,你的学问比他好,他会嫉妒;你的事业比他好,他会嫉妒;你长得比他好,他会嫉妒。你在街上多看女人一眼,夫妻回家保证吵架,女人在小地方很仔细,比较爱吃醋。有些人对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很好,对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不理,其实,这就是嫉妒心理的反面,你为什么要有所差别?能平等对待就好了,他不能平等。修行要从这个地方检查自己,不是说我去学了一个法,又会打坐,又会念咒,又会结手印,这就可以修成佛了。

还有谄曲,谄曲就是圆滑,转个弯。讲话拐弯抹角,内心打主意想计谋,都是谄曲。谄是谄媚,在外表上讨你喜欢;曲就是弯曲,掩饰作假,所以佛说:“直心是道常”你说:“我要骂他就当面骂他”,这就是真心吗?不是,这是瞋心。

佛告诉我们,忏悔要去除切断憎爱嫉妒谄曲这些心理,把内心洗刷干净,这才是忏悔。并不是跑到佛堂哭一场,就是忏悔了。哭是情绪的发泄,哭过以后,心情很平静,那是哭累了,别的事情想不起来了。你不要以为在佛(或是上帝)前一跪,一哭,忏悔之后觉得好安详啊!得到上帝的灵感啊!得到菩萨的加庇啊!那是累啦!不是佛菩萨的感应。不信,再过几个钟头,吃饱了,体力足了,他的脾气又来啦!注意!什么是真忏悔要搞清楚。

忏悔之后,内心洗刷干净之后,再来修止、修观、修禅那,“求胜上心”。但是,我们一般人相反,不求忏悔,就想修止、修观、修禅那;结果,越修,心越乱,止也止不了,静也静不下。先求忏悔,内心纯善,到了善的境界,中国人讲“为善最乐”,心理产生喜悦,生理发起轻安,再来求定,那就容易了。




作者: 拈花微笑    時間: 2012-4-10 07:58
把所有成佛之路都告诉你!



《大宝积经》云:【佛言,文殊,汝入不思议三昧耶?文殊师利言,不也,世尊。我即不思议,不见有心能思议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议三昧?】

大宝积经》上有一段文殊菩萨与佛的讨论。文殊菩萨故意装作不懂而问佛。文殊菩萨在佛教中代表大智慧,一个人成佛成道是大智慧的成就,不是两条腿一盘做功夫的成就,最后的成功悟道是智慧。你把佛经当剧本、现场记录看就有意思了。佛问文殊,你是不是经常进入那个不思议的境界呢?换句话说,你常常入定吗?

文殊菩萨说,世尊,没有这回事!“我即不思议 ”,我本身就是不可思议!这个心性之体,天天想明心见性,你见到哪里去啊!我们自己身心本身的功能就是不可思议,为什么还要再去找一个不可思议的定来入呢?就是这一句话答复完了。

所以,学佛真正的道理在哪里?我经常说,佛下生以后两句话就告诉你消息了,“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我是个什么东西?把这个根本找出来,你就同天地一样,与宇宙同体,就如庄子所言: “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 ”。佛不是只讲他自己,每一个人的我,个个都是佛,你悟到了,唯我独尊。那个佛菩萨、上帝、主,没有你去拜他,有什么用?你拜他,他就灵了,一切都是我。这个我的真体找到了,就如文殊菩萨所说,你本身的生命就是不思议。 “不见有心 ”,为什么还要进入一个我?我进到哪个我去呢?我进到哪个心里去呢?



文殊菩萨的理由还没有说完:【 我初发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实无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是,初学不思议三昧,系心一缘。若久习成就,更无心想,恒与定俱。】

千万注意!学佛要做功夫的,不管你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文殊菩萨这一段话,把所有成佛之路的方法告诉你了。未顿悟自性不思议,就要渐修系心一缘。



这里实际做功夫的人要注意!不管是念佛、修密、修止观,文殊菩萨在这里把成佛之路通通都讲完了。 “我初发心 ”,关于发心两个字特别重要,经过几千年来的演变,佛教的发心已经变成一个专有名词了。要叫你做个功德,就说你发个心吧!要你来出个劳力,说你发发心吧!这个发心就是动念、动机,发动心念的作用,但真正佛法中的发心是悟道,明心见性才叫发心,也就是发明心地法门。然而到了后世的佛教则变成劝人出钱出力的一种说词,一听到发心就知道要从口袋里掏出钱来,反而把真正佛法的意义搞狭小了。

文殊菩萨说,我开始发心的时间,也就是立志,“欲入是定 ”,想证入不可思议的定之境界。然而真正达到了,便无所谓定或不定,而是自己心性的本体,它本身就是个不可思议的三昧之定。你只要随时如古德所言 “一念回机 ”,则 “一念回机,便同本得 ”。请注意这个 “机 ”字,我们这个思想、感情的念头,整天机关关着向外面乱跑,只要我们把机关开了回转来,就已经是你本来的那个东西,这东西你本来已经得到的就是 “便同本得 ”。这话讲得清清楚楚,你向哪里找?但是,我们一打起坐来一念回机,跑回来之后还要再找本来,因此笨呀!自己上自己的当!这样做功夫,那你三大阿僧祇劫慢慢去找吧!

“而今思惟,实无心相而入三昧 ”,现在他成功了,成功了才知道以前走的都是冤枉路。他说,我现在才晓得,实在没有一个心相,没有一个方法、现象而进入不可思议的三昧境界,无所谓入,无所谓出。比如我们心里的行为,现在对某一个人非常生气非要打他不可,一念回机,突然一想这个小子呀!算了!好吧!好吧!我俩不要生气了。这一念回机即本善的,用不着加力量。心理行为的起用如此,入定、出定也是一样。

所以我们现在了解了文殊菩萨的简报,知道定的境界没有一个样子,你若以为定还有个什么样子呀?以为入定了里面有光哦!外面也放光哦!假使这样以放光为是,我们都会向你恭维,不怕受能源危机的威胁,将来把电线在你身上一接就好了。入定了有放光没有呢?有看到内在放光,也有看到外在放光。但这往往变成非量境界,不理它就对了,理它就不对了。理它就变成非量,不理它就是现量。你觉得自己放光了,然后光太小了一点,把它放大一点就好了,这则是比量,都在那里玩弄妄心。你懂了这三量的道理,就能随时随地都在现量中, “一念回机,但同本得 ”,意识的现量是一切呈现的,现量就是一切本来摆在你前面的嘛!文殊菩萨也这么说, “无心相而入 ”。

要不要盘盘腿子?要不要打打坐?要的,不要还不行。 “如人学射,久习则巧 ”,等于学习射箭一样,练习久了,功夫到了就成功了,就巧妙了。熟能生巧。因此想了生死还是要盘腿,还是要入定。久了以后随时一念回机,随时一念可以四大不管就丢掉了。 “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 ”,因为练习久了,每箭射出来都准了。随时都在定中,不管是走路,讲话或是做事忙得很,因为练习惯了,变成不用方法就到了。就像我们学佛的人搞惯了以后,一说话: “喂!老兄呀!请你来一下。阿弥陀佛!我请你办一件事情,阿弥陀佛! ”那个阿弥陀佛有口无心,念惯了,在在处处都答复别人最好的话,这个很礼貌。所以说: “以久习故,箭发皆中 ”,念念都在佛境界里头。

“我亦如是 ”,文殊菩萨说,我也是这样, “初学不思议三昧 ”,从开始练习入定到现在如同学射,刚开始愈定愈糟糕、心愈乱。怎么办呢? “系心一缘 ”,只好找一个点来把心拴在那里,念佛、观佛或研究教理都是。 “若久习成就 ”,久久练习成就了, “更无心想,恒与定俱 ”,心里头轻轻松松、坦然安住,不需动念,却能随时都在定中。文殊菩萨的这段报告多好!太切实了!这些宝贵资料在哪里呢?在佛经里头,大家不看有什么办法?现在永明寿禅师帮忙我们,很多人都买了大藏经在家里,那真叫做大藏经,大大地把它藏在那里,然后广度众生,让书虫饱餐一顿。

真正的佛法都在经典里头,现在我们的大法师,这位永明寿禅师把它提出来,所以,大家做功夫没什么要顾虑的,你只要肯去做,久久练习自然就有成就。你说,我学佛也学了三年了,也打坐了三个月,为什么不能入定?你那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天坐半个钟头就好像诸佛菩萨都欠你了,你很对得起他们一样,这样是不行的。要久习!

摘抄自南师《宗镜录略讲》


作者: 拈花微笑    時間: 2012-4-10 07:59
增强记忆力和定力的方法



什么是“心”已经困扰我们几千万年。譬如我们讲八识,整个八识包括第八阿赖耶识、第七末那识、第六意识、前五识。本体心同现象的能所、这个所起的心,两样的;可是一个名词在代替。所以我们常常这一个名词搞错了的。但是这个是叫“心”,就是这个心,本体,这是代号。意是第六意识。

所以前两天我告诉两个同学,他懂了以后,今天有一位同学告诉我,昨天懂了以后,心理上、做事情也大概好了。我说你不要用脑,你知道吗?西方人讲用脑。第六意识的用在脑里头。我们常常思想、妄想在脑里头用;“心”,硬是心脏部分啊!你心脏并没有思想的,但是心的确是一部分。

我说你平常做事,把心沉到心脏这一部分来做事,少管脑;你就不同!记忆力增强了,定力够了。这位同学马上懂了,去试用一下,到今天为止告诉我:老师啊!好了!懂了。

是真的呀!第六意识是脑意识。所以西方人只认到意识这一层,心(心脏部分)还没有搞清楚。

其实你们诸位打坐去参话头也好、观想也好、念佛也好、念咒子也好,都在用第六意识、在用脑,错了!所以不能得定、不能证道。心,你硬放到心脏部位,有绝对的道理!你不相信你去试!这是科学。

你不要拿现在科学,讲这个心脏是没有关系、心脏属于一个机器;我并不是讲心脏就是心啊!可是你使用的部分,“心”,主要在这里。所以念佛你在心中念,不要在脑中念。你想在脑中学佛、念佛修道、观想……修三大阿僧祇劫,给你加两倍吧!九大阿僧祇劫也不会成功!我可以断定。同此说者是佛说,非此说者是魔说!我会斩钉截铁地告诉诸位这个法门。

摘抄自南师 《唯识与中观》


作者: 拈花微笑    時間: 2012-4-10 08:24
不要把理解当证悟,也不要把证悟当解脱!佛语高深? 末后一句,始到牢关。锁断要津,不通凡圣!高深的不在佛语,而在你的自心~不是肉团心哦
作者: 拈花微笑    時間: 2012-4-11 05:04
zd988819 發表於 2012-4-10 15:29
好吧 你是才子还是佳人

山间小僧
作者: 拈花微笑    時間: 2012-4-12 07:31
zd988819 發表於 2012-4-11 15:03
笑而不语 拈花为僧 善哉善哉

如是如是,你很有意思
作者: 拈花微笑    時間: 2012-4-12 18:36
zd988819 發表於 2012-4-12 15:58
闲来无事 胡言乱语

要学会 享清福哦   不然闲也是很无聊的
作者: 拈花微笑    時間: 2012-4-13 15:19
zd988819 發表於 2012-4-13 15:08
小师傅 在下求教 人生在世 何所求

有情终需累此生 无情何必来此世。。。。不要轻易错过自己爱的人。

作者: 拈花微笑    時間: 2012-4-15 05:23
zd988819 發表於 2012-4-14 14:59
人生在世 只为求生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108.170.10.236/)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