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思論壇

標題: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打印本頁]

作者: 灯色    時間: 2021-9-12 18:53
標題: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我的追梦和寻根之旅
1、缘起
我相信因缘。
就像茫茫人海,每个人一生遇到的不过数千,真正能够成为朋友知己的更少。这数十亿分之一的概率之中,除了偶然和随机因素以外,还有偶然之中的必然。人和人之间,极有可能因为某一极微因素的干扰,而让两者的道路南辕北辙,就像两条起点没有相交的射线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渐行渐远;或者因为众多因素的聚合而相遇、相见。
我相信我和《国史大纲》的缘分必是诸多极微因素的叠加所致。试想,如果没有空闲时间、没有受到朋友的影响、没有来无锡(作者钱穆祖籍无锡,多增一分好奇)、没有学中医、没有因为学中医而对中华历史文化产生兴趣……这诸多的“因”互相叠加,甚至在这“因”的背后也有“因之因”,共同聚合产生了这个“果”。我愿意把这所有的“因”和“果”共称为缘分。
缘分使然,我读了一遍《国史大纲》。
买入《国史大纲》是在一年前,具体的日期已在我头脑中淡去,大约是在2017年初。其实在买进本书之前,出于习惯使然已在豆瓣查找,尝试一窥先行者对此书的评价,毕竟谁也不是有大把金钱和时间用来浪费。当然,《国史大纲》怎会令人失望呢?即便掺杂少许贬抑,在我看来也不过是吹毛求疵而已。
2、钱穆
对于大家,不敢妄作评价,何况我没有评价的资格。姑且借扉页上的作者介绍,拿来一用。
钱穆,字宾四,江苏无锡人,1895年生,1990年8月逝世。
历任燕京、北大、清华、西南联大、华西、江南各大学教授,创办香港新亚书院。
著有《国学概论》、《先秦诸子系年》、《周公》、《墨子》、《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政学私言》、《论语新解》、《庄子纂笺》、《朱子新学案》、《中国学术通義》、《中国学术思想史论叢》、《中国文学论叢》、《雙溪獨语》、《晚学盲言》、《师友杂忆》等约六十种书。
《国史大纲》生于战乱年代,钱穆先生出于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出于对动乱年代的深刻思考,出于对民族文化的深厚热爱,先生在“为往圣继绝学”的基础上,抱有一颗“为万世开太平”的雄心壮志而作。
从简介中可以见到,钱穆先生通晓中华数千年文化,详知历史脉络。四书五经,先秦各家经典,无不精熟。先生之名无需我等在此褒扬,而今先生的历史地位就是对其成就最好的认可。
不得不说,对于钱穆先生,我还需要进一步了解,仅凭《国史大纲》当然远远不够。未来长途漫漫,又有几人能够继承到先生的“绝学”?
3、信念
而今许多书籍,往往粗制滥造,多为迎合大众审美口味而作,甚至常常显示出曲意逢迎的卑劣姿态。为了博取大众的眼光,标题力求新奇,内容追求通俗怪诞,甚至为了卖书而卖书而不得不将几句简单的论断翻来覆去的陈述,仿佛书籍的主体成了数学考试中的证明题。
《国史大纲》当然不同于许多一般的书籍。
开篇即提出对于读者的要求。钱穆先生没有丝毫向读者低头的信念,相反,先生希望借开篇来筛选读者——如若不具备我开具的条件,还是尽量不要浪费你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了。
钱穆先生提出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足——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国家自身并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减。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因果报应”并非宗教一家之言。若细细留心,每个人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此毋庸赘言。
简言之,我所有今日的现状都出自昨日的种种心态和行为所致,我明日的状态都将出自我今日的心态和行为。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环环相扣,丝丝不断的前后因果体。
具备了这样一个信念之后。稍作延展,将视野从自身个体对应到时代群体。可以得出一个相似的结论——这个时代群体今日的现状是出自过去历史群体的种种心态和行为,群体明日的状态如何?只需看看这个群体今日的心态和行为即可。
在今天这个时代,这个国度的国人处于何种生存状态?答案很简单,只需往历史深处追寻。我正是出于一种想要了解自身所处群体的生存状态而想要了解历史,正是想要了解历史而选择了《国史大纲》,选择了钱穆先生。
今时今人,在这个土地上的人们,不知道是被谁洗脑了一般,总是处于一种横冲直撞的姿态,并大声疾呼——爱国伟大,爱国光荣,人人都要爱国。其实这帮人基本禁不起推敲,若逮住一个人稍加追问:你爱这个国家的什么?为什么要爱这个国家?我敢断言,答案必定令人失望。多半是满脸茫然,反问——为什么不爱国?甚至会反诘,你这样发问莫不是对祖国抱有异心,你莫不是不爱国?该打该杀!义正言辞,好不凛然。
任何一国民,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者,应该对本国历史略有所知。这是钱穆先生对所有自称爱国之人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对先生的话语稍作推敲,先生意思莫不是——连自己的历史都绝无所知的人,都是妄称爱国。
4、坎坷
选择了《国史大纲》,等于选了一条并不平坦的道路。我这一看就是一年,甚至在途中几度想要放弃。
个中原因,说来略有几分苦涩。自身古文功底浅,历史底子虚无,性格慵懒惰怠、欠缺果敢刚毅等等诸多原因,让钱穆先生断断续续在我眼前晃悠半年,莫不是先生自己都反感透了这位后生的“可畏”,莫不是我自己害怕无颜面对先生的谆谆教诲,我想我恐怕会拖拖拉拉以致最终放弃,落入书架,汇集尘埃。
《国史大纲》本身排版如先生开篇明义一样,丝毫没有低头逢迎诸位后生的意思。全书采用古文繁体竖排版,行文由右至左,全部采取古籍的印刷模式。给被这个时代骄纵惯了的读书人提出了一个莫大的难题,或繁体不认识、或古文难懂、或竖排从右至左不符合长久养成的阅读习惯,百家笔记网()一个个难题,迎面而来。先生怎会是故意的呢?这是在一遍遍的筛选读者,先生一遍遍的说:放弃吧。可是先生心里怎会不知,爱书之人怎会被这一道道栅栏拒之门外。反倒是这一道道栅栏,会更合爱书之人、爱历史之人的心意。或许这根本不是横亘阻碍的栅栏,这才是书籍该有的样子罢。
我承认,阅读前期我饱受这一道道“栅栏”的围追堵截,甚至心生疑惑。中间经历了一段较长的空白期,尤其是读到魏晋南北朝章节,历史脉络本身混乱不堪,国家四分五裂,长久征战,南北割裂,士气消沉,底层政治黑暗。诸多负面信息冲击之下,我一度想要寻得一位明师的指点,教我渡过难关。最终,应了求人不如求己的教诲,在搁置冷静一段事件之后,一鼓作气,连跳带跨的读完了魏晋南北朝。来到隋唐盛世之后,虽然时局仍然时平时乱,但一路读来,渐渐趋于顺畅、高效。每日拿来一个小时的时间翻阅,待上册被我攻占之后,下册仅用去一月余。相比上册带来的磕绊,下册阅读速度如有神助。前期的所有磕绊都已不成为磕绊,读来清晰分明,判若两然。
5、简要
在扉页上,先生用这样一段话总揽全篇:
这是一部中国通史,因用大学教科书体例写成,不得不力求简要,仅举大纲,删其琐节。内容于学术思想,政治制度,社会风气,国际形势,兼有顾及,惟但求其通为一体,明其治乱盛衰之所由,闻其一贯相承之为统,以指陈吾国家民族生命之所寄。至其人物之详,事业之备,则待教者读者之自加参考,自为引申。本书主旨则在发明其相互影响,及先后之演变发展,以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镜。
如先生所言,“简要”贯穿全书。人物、事件仅举其纲,甚至一笔带过。若像我一般对诸多历史人物、细节未曾耳闻的,估计也会像我一样,阅读中会掺杂诸多疑惑,甚至放弃。
但是,若了解先生的意思之后,则大可释然。先生意在“明其治乱盛衰之所由,闻其一贯相承之为统,以指陈吾国家民族生命之所寄”,以实现“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镜”。此为先生“为万事开太平”之宏图大愿所致。
不同于对待人物、事件的简言,先生对待历史兴衰动乱处尤多着墨。目的无非是述说兴旺的原因、指陈动乱的缘由,借以警示后人——国家兴亡皆在人事,而非天命。既然在人事,则皆有可努力之处,人事的好坏又出于精神、或心态。无论是武人或农夫甚至是外族掌权,无不需要仰赖士人阶层,也就是读书人治国。除了统治阶层的独大专权之外,读书人的精神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国家的治乱兴衰。独夫掌权一旦确立难以更改,农民团体若非到了彻底绝望的地步,绝没有主动求变的动力和意愿。但是读书人团体作为肩负自身使命的力量,向上监督权力,向下治理民事,他们一旦丧失了精神层面的支撑,这个国家也就彻底失去了希望。
明白了先生的意图之后,则无需过多纠缠于细枝末节之处。只需“读者之自加参考,自为引申”。
6、附会
《国史大纲》有一个伴随本——《中国通史》。出自钱穆先生的学生,叶龙。封页上打着“钱穆《国史大纲》课堂版”的旗号。
我是出于对《国史大纲》的畏惧心理而购买了这本书,目的是将其当作阅读原文本的辅助工具,但是读过之后,发现辅助完全不成其为辅助,最终我得到了一个定论——附会之作,几十块钱打了水漂。
所谓课堂版,不过是极其简略粗糙的遗漏版。动乱兴衰关键之处被删减,仅列各朝代的简单变迁,流水账一样的文本,嚼之索然无味。其实细想可知,这本来就是钱穆先生嚼透了历史之后通过口头宣讲的文本,凭借学生听课过程中有的没的记下几笔,嚼了又嚼的东西,索然无味成了理所应当。
这也告诉了我一个简单的道理:读书读原作。即便是《国史大纲》也是经过钱穆先生对古人著作拣选后呈现出的一家之见。
可见,在读书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者:呦呦

作者: best1    時間: 2021-9-17 11:40
防微杜渐
作者: best1    時間: 2021-9-17 11:44
插柳盛海
作者: mf0adam    時間: 2022-2-11 10:35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勿忘国耻!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108.170.10.236/)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