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中文

比思論壇

 找回密碼
 按這成為會員
搜索



查看: 125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它言論] 《青年黑格尔》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複製鏈接]

29

主題

1

好友

269

積分

小學生

Rank: 2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懶
    2022-3-30 21:41
  • 簽到天數: 183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推廣值
    0
    貢獻值
    0
    金錢
    2763
    威望
    269
    主題
    29
    樓主
    發表於 2021-8-22 10:51:17

    《青年黑格尔》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对于书籍的认识和理解,也是透过书籍对于自我的认知。这个系列意在记录自己平日阅读的所见和所想,通过对于不同书籍的梳理,希望总结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并尝试回答自己的问题。读书系列第一篇,是近期阅读卢卡奇《青年黑格尔》的笔记,约14000字。
    1、本书为选译本,原书全名为《青年黑格尔与资本主义社会问题》,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著。书成于1938年,因二战爆发,至1948年出第一版。本书由王玖兴先生据1954年柏林建设出版社的版本译出。
    2、本书的主要问题是,论述黑格尔青年时代的思想发展与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社会重大政治社会事件的关联,挖掘和清理出真正的黑格尔,特别是,认识真正的黑格尔对于理解马克思(首先是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至关重要。
    3、导论部分介绍本书的方法论,作者试图通过分析德国古典哲学的发生和发展史,提出一个新的哲学史的方法论。
    4、导论从黑格尔的哲学史观出发。黑格尔肯定了哲学系统之间有内在的辩证的关联,第一个把哲学史提高到真正的历史科学的高度。就德国古典哲学史而言,他认为康德的先验哲学是起点,以他自己的体系为其顶峰与终结,并指出如何从康德哲学中发展出费希特、谢林和后来他自己的哲学。
    但由于黑格尔把哲学视为概念的自身运动,恩格斯指出,这种纯粹的哲学关联只是现实关联的表面现象,哲学史必须落实到现实的客观基础上。于是,黑格尔对这种关联现象的肯定必然要被夸大和歪曲了。
    5、在资产阶级哲学本身,黑格尔哲学史观面临着破产,因为出现了许多比黑格尔低得多的反历史的观念,而这些观念包含着对黑格尔的歪曲和利用。作者分析了几个例子:(1)叔本华认为哲学应该返回到唯一正确的康德的方法上去,并试图清除康德哲学里一切倾向于唯物主义的东西。(2)新康德学派把康德打扮成在百分之百的主观主义者和不可知论者,康德以后的哲学是误入歧途,黑格尔被当成了“死狗”。(3)帝国主义时期的新黑格尔派想利用黑格尔哲学改造新康德主义使之更加有利于帝国主义的要求,试图实现康德和黑格尔的统一。
    6、新黑格尔主义者沿着反理性主义的方向篡改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通过青年黑格尔的材料,可以描绘出一个神秘主义和反理性主义的、为法西斯主义所欢迎的哲学家形象。作者的任务就是,研究黑格尔的青年发展时期,驳斥这些对历史的篡改;同时,认清黑格尔达到他的辩证法观点的道路,对于理解黑格尔成熟时期的著作也十分重要。
    7、接着,作者阐述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在德国辩证法的发生过程中,自然科学曾起过决定作用,对此本书不予讨论。重点放在讨论另一个影响因素,即这一时期的政治社会事件(首先是法国大革命及其后果)对德国辩证法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8、法国革命对德国的影响错综复杂。由于当时德国的落后,法国革命在德国哲学中的反映不可避免是一种歪曲的反映。作者引述马克思对康德的评价来说明这一点。马克思认为在康德的思想里含有以现实的阶级利益为基础的法国自由主义在德国的一种回音或余响,但由于德国的落后,问题就本质上被歪曲了。“因此,康德把这种理论的表达与他所表达的利益割裂开来,硬把法国资产阶级意志的有物质动机的规定变为自由意志、自在和自为的意志、人类意志的纯粹自我规定,从而就把这种意志变成纯粹思想上的概念规定和道德假设。”马克思在这里发现了为什么这种哲学在德国一定发展为一种唯心主义哲学的本质原因,而且哲学唯心主义必然要进行无可避免的歪曲。
    9、但是,马克思同时指出了古典唯心主义的积极方面。他在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单纯直观性以后说道:“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发展了,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的。”这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的基本原则。
    10、黑格尔与他的同时代人的不同,还表现在对英国工业革命问题的研究,他曾把英国古典经济学的问题与哲学问题、辩证法问题联系起来。此处,作者承认,我们这样看待黑格尔哲学,只不过是把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观点应用到说明黑格尔的青年期发展罢了。作者是通过马克思这个三棱镜来分析黑格尔的。
    11、因此,本书试图提出一个哲学史的方法论的新观点,即经济学与哲学、经济学与辩证法的内在关联。在这种经济学辩证法里,如果掌握得正确的话,会把人与人之间最原始最基本最有决定作用的关系呈现出来。所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与这种经济生活辩证法的发现出于同时,绝不是偶然的。在这里,作者强烈地意识到经济学与哲学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
    12、第一章分析青年黑格尔的共和国思想时期(伯尔尼,1793-1796)。黑格尔在这一时期的中心思想是,把实证的基督教视为他所反对的现代社会和政治现象的决定性原因,而把古希腊的城邦共和国视为改造当前社会和国家的标本和榜样,希望恢复古代范式的自由宗教。
    13、启蒙运动构成黑格尔思想的出发点。黑格尔对康德的阅读,兴趣中心在《实践理性批判上》,他想把其中的观点应用到社会和历史上。这样,黑格尔把社会问题主要当做道德问题看待;另一方面,实践问题,即人对社会现实的改造问题,构成他的思维中心问题。
    14、但是,康德是从个人观点分析道德问题,社会问题只是第二性的。与此相反,黑格尔的那种指向着实践的主观主义,从来是集体的和社会的。黑格尔的出发点是集体的主体概念,他没有从认识论上去说明这个概念的本质,而是分析这个集体的主体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行动和命运。这种集体主体瓦解为私人的个体,在青年黑格尔看来只承认为一个历史事实,并没有得出进一步的哲学结论。这一时期,青年黑格尔对待狭义的哲学问题相当淡漠。
    15、青年黑格尔考虑的社会和历史问题,都是以道德问题形式出现的,宗教在其中占据决定的地位。要说明青年黑格尔著作中的“神学”性质,需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青年黑格尔研究宗教的本质是什么?第二,提出这个问题的历史环境和条件是什么?
    16、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是,青年黑格尔提出宗教问题是德国启蒙运动的一般路线使然。在十八世纪的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由于当时的条件尚未成熟,宗教和反对宗教的斗争具有间接的政治性质。
    17、黑格尔当时在历史哲学方面的基本思想是:他认为古希腊城邦共和国的瓦解意味着人类自由与人类伟大的社会的没落,意味着城邦的共和国英雄市民向现代社会的纯然自私自利的“私人”,向资产者的转化。青年黑格尔正是将基督教视为“私人”、资产者的宗教,百家笔记网()丧失人类自由的宗教,维护千百年专制与奴役的宗教。由于这些思想,黑格尔就沿着启蒙运动的一般路线发展。但是他的反对基督教的斗争,从来没有发展到唯物主义的无神论,相反,他想找出一种社会条件来,基督教可以重新为自由宗教所代替。
    18、青年黑格尔唯心主义地高估了宗教的历史地位,把基督教视为他所反对的现代生活里一切社会和政治现象的决定性原因,要恢复古代的自由,就需要指出使基督教成为统治宗教的社会和政治原因,他的目标就是消除这整个症结。所有这些观点都是受发法国革命的影响而产生出来的。黑格尔终其一生坚持认为法国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坚信法国革命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基础。当然他对资产阶级社会的看法前后变化极大。
    19、既然黑格尔把对基督教的批判理解为对封建君主专制政治斗争的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他与法国革命站在同一战线。法国革命与过去一切资产阶级革命相反,是反宗教的。恩格斯称之为非宗教的本质性。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都还是在宗教旗帜下进行战斗的,而法国革命则完全诉之于“法律和政治的观点,而只有在宗教阻碍它前进时才去过问宗教。但对于用一种新宗教来代替旧宗教的问题,他们则根本连想都没想到。”相反,许多历史学家都高估了法国革命中宗教运动的实际意义。
    20、现在要分析这些宗教运动对青年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认为,人民道德的更新,与其说是革命的后果,不如说是革命的先决条件。与席勒的悲观观点不同,青年黑格尔对人类的更新充满乐观。国家或政府只能使它的国民合法而不能使他们有德,而一个政权能否巩固,全看它是否在国民的道德观念里生了根。他最终发现,宗教是左右道德观念最有效的手段。他在《基督教的实证性》中说:“一切民族的宗教……它们永远从事于培养那些不能由国家法律来处理的思想意识。”
    由此可见,青年黑格尔认为,重大的历史转变都是与宗教的转变密切结合的,无论民主或专制,都必须有与它的目的相适应的宗教才能长期生存下去。在这里,黑格尔提出的未来的宗教问题在方法论上与法国革命中的宗教道德思潮具有密切关系。可以说,青年黑格尔如此强烈地注意法国革命理论发展中次要的方面,是他的德国品性的必然结果。而且,黑格尔对宗教的历史作用的观点陪伴了他整个一生,虽然内容上有巨大变化,这是无法摆脱的哲学唯心主义的遗产。
    21、阐明青年黑格尔著作中的“神学”性质后,接下来重点讨论基督教的“实证性”问题。黑格尔说:“一种实证的信仰……所以对我们来说是真理,因为它们是被当做戒律由一种权威吩咐给我们了,而我们又不能不使我们的信仰听从于这种权威……它们虽然时常被称为客观真理,现在也必须是为我们的真理,主观真理。”实证的宗教命题要求主体对于不是它自己所建立的命题盲目地予以承认,即,实证性首先意味着主体的道德自主性的扬弃。
    这里所说的主体,不是康德的道德主体,而是某种社会的历史的东西。对于希腊精神而言,个别主体的道德自主性与整个民族的民主集体性合而为一。而由于希腊城市民主政治崩溃,基督教出现,基督教就与个别主体对立起来,成为一种客观的、实证的东西,而顺从基督教的戒律,就是丧失了自由的必然后果,而且使压迫和专制得以永生。
    22、黑格尔想从道德里把一切神学的实证的因素都清除出去,并不是因为他像康德一样觉得神学的对象不可认识,而是因为他认为信仰与自由和人类尊严是不相容的。所以,黑格尔反对利用康德的伦理学来恢复神学,而是要清除神学因素,从而纯化康德的实践理性,人的道德自主性。此外,黑格尔还关注到宗教里实证问题的社会基础,即世俗利益。
    23、在伯尔尼时期,黑格尔还试图把康德的伦理世界和知识世界的二元论予以社会历史的发展。在自由的道德意识和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上,客观世界诚然也是一种与道德意识不同并与它的主观性相对立的客观的外在世界,但黑格尔认为,这种对立不是永久的,不是哲学的认识论上的对立,而是一种历史的对立,它是中古和近代的历史特征,而青年黑格尔的未来希望的核心所在,就是这种对立的扬弃。
    这里展现了青年黑格尔关于基督教的实证性问题的全部意义,相当于康德伦理学里二元论的社会现实性。未来,他的哲学里大多数独特的东西都是从这个实证性与道德主观性的对立中发展出来的。但是,只有到黑格尔看到这个原始概念里的矛盾即是社会现实的内在客观矛盾的时候,只有到认识论本身变成了现实辩证法的时候,这种发展才有可能。
    24、黑格尔明确表述了实证的宗教与人的自由之间不可解除的矛盾,并且把这种对立扩展到人类全部的道德生活和社会问题上。人们在其存在与思维的整个范围里承认有一种这样超越自己的外来力量,人们放弃了道德自由,必然丧失理性的自由,从而无法对抗与实证宗教的超越力量。
    对于黑格尔来说,决定性的东西不在于基督教科学与否,而在于基督教摧毁自由与人类尊严,他把这种理由当做论战的中心要点。黑格尔的这种主观主义态度,一方面产生于德国的落后状态,另一方面又是黑格尔发展出“能动方面”和历史主义的基础。
    25、另一个重要问题是黑格尔关于主观宗教与客观宗教的对比。黑格尔认为,主观宗教是活的,是本质的内在效用和外在活动,他把主观宗教比为自然界的生物本身;而客观宗教包含着知性、记忆和知识,把人变成一个客体,完全为一个外来人所支配,黑格尔把它比为动物标本,这里的客观宗教就是基督教实证性的一种思想前身。这里,黑格尔把公共宗教与主观宗教,私人宗教与客观宗教密切关联起来了。主观宗教是一种真实的“人民宗教”,拒绝一切偶像信仰,只有主观和公共宗教具有合理性,这是一种民族自我解放的宗教。
    26、青年黑格尔把主观宗教当成德国自由运动的基础。他的历史问题,在于首先指出古希腊是发展到最高形式的民主社会的主观主义,然后发现这种世界的没落,僵死的专制的实证宗教时代产生,通过这个对比使人展望到未来的自由解放。接着,作者说明黑格尔是如何倾向于把德国的当时的情况理解为宗教实证性的历史发展的产物。
    黑格尔认为,德国民族是一个没有自己的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的民族,这种缺乏民族的情感生活的缺陷,在整个德国文化里到处都有表现。而德国文化之缺乏民族特色,主要在于它没有在人民中间生根,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之间存在深刻的裂痕。这种缺乏真正民族文化的情况,与他的民主政治立场密切关联。黑格尔在伯尔尼居留期间,伯尔尼的贵族寡头政治使他终生鄙视这种制度。这样一种政治的和文化的情况,是以基督教实证宗教的统治为中心力量的社会发展的产物。因此,黑格尔对古代民主的分析和赞扬,是具有针对当时德国现状的现实政治意义的。
    27、第二章分析法兰克福时期(1797-1800)黑格尔的思想危机,以及辩证法的萌芽。
    28、当时德国在客观现实上不存在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可能,因此黑格尔伯尔尼时期的社会观点与德国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距离。这种距离随着法国革命的发展而越来越大。随着1794年罗伯斯庇尔倒台,法国资产阶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浪潮迅速高涨,这种转变反映到落后的德国,就更加受到歪曲。德国绝大多数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者向来不赞同法国革命极端左翼的平民化的苦行作风,从而产生了对法国这种资产阶级统治的同情,到后来就集中表现在对拿破仑的好感,在这种好感里,包含对热月政变后历史发展的一种人道主义——唯心主义的曲解。于是就产生了幻想,以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有可能实现人道主义的理想,产生出理想的人来。
    29、由于法国革命的发展,使得资产阶级社会问题成为讨论的中心问题。法国研究政治问题,英国研究经济问题,因为德国的落后状态,这种道路几乎是沿着一条纯粹意识形态的路线进行的,就是根据人道主义的观点,研究资产阶级社会里的人、人格和人格发展的情况。
    30、对于黑格尔来说,在法兰克福时期,英国的经济发展成为他的历史观和社会观的基本成分。这个新成分的产生,恰恰是由于法国革命的进展,使得德国的封建专制整体必须如何通过法国革命而加以改造的问题成为具体的政治问题。(对于这一新成分的具体分析,选译本未收录。)
    31、但是,此时法国革命对德国的影响,已经不仅限于意识形态,而是产生了充满矛盾的影响。法国原来的防御战争转变为攻击性战争,一方面,这些侵略战争消除了封建残余从而客观上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另一方面,法国的征服进一步加深了德国的民族破碎和国力式微,德国的统一更加难以实现。此外,由于德国的落后,德国的民族运动企图联合普鲁士和奥地利等地的君主进行民族抵抗,又助长了拿破仑失败以后统治整个德国的那种反动势力。这种客观矛盾笼罩并表现在这个时期一切杰出的德国人身上。
    32、黑格尔对于这种矛盾,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哲学上都没能提出克服的办法。但是,恰恰是接触到了德国的现实政治和社会命运,于是其中的矛盾性越来越成为他的思想中心,他向有意识的和直接的哲学问题的过度也就越来月缩短,并且社会和政治问题就越来越直接转化为哲学问题。正是由于他从具体的生活现象里把握其矛盾性的倾向,他才有时候像列宁指明的那样,非常接近于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33、这是黑格尔思想的一个非常强烈的转变。这个转变的基础在于,黑格尔的中心问题变为,人在资产阶级社会中的地位问题。伯尔尼时期,黑格尔是从外面对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观察,认为这是纯然消极的和没落的现象。现在他认识到,资产阶级社会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他必须在思想和行动上分析处理这个社会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这种分析是从一种非常主观主义的基础上开始的。问题是,个别的人如何一定要与资产阶级社会发生抵触,人格发展的道德与人性前提如何与资产阶级社会现状和规律陷于矛盾,以及两方面如何又可能取得一致而达成和解。在这里,伯尔尼时期的“实证性”问题,获得了更复杂、更富于历史意义的性质,引导黑格尔一眼就现实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34、黑格尔对基督教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他把基督教视为近代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这一点与伯尔尼时期没有根本差别,变化之处在于,伯尔尼时期批评基督教,而现在他认为基督教必然真正继续是当前社会思想的道德基础,因而竭力跟它和解。
    35、黑格尔从个人的生活问题出发,这种现象只能在他的思想发展的法兰克福过渡时期里看到。黑格尔的思想特征,总体说来都在于,他之所以对个人感兴趣,永远只因为个人是社会的成员。所以,法兰克福时期之深究个人生活,及从个人欲望和需要出发,是他思想发展中的一个插曲。当然,在他从个人意识转向客观社会问题的过渡中,在他辩证地分析思想的与情感的世界观的个别阶段中,在他把高级阶段描写为低级阶段的矛盾的扬弃的结果时,已经孕育着《精神现象学》的方法的最初萌芽了。
    36、法兰克福时期是黑格尔思想的危机时期,他强烈地体验到生活的基础是矛盾性,而这种矛盾性表现为矛盾的一种悲剧性的不可消除性。他说自己在这个时期处于不幸的疑病状态,自我摧毁和自我崩溃状态。他说,“在这种病态的心情下,人是不愿意放弃他的主观性的,人是不能克服他对现实世界的违抗的,而正因为他不能克服自己对现实的反抗,就处于一种相对的无能之中,并且这种相对的无能,很容易变成一种真正的无能。因此,一个人如果不愿意继续沉沦下去,他就不能不承认世界是一个独立自存的、基本上完满自足的世界……”这里的问题就是他自己如何对待资产阶级社会的问题,他试图为自己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找个一个位置。
    37、这并不是一个纯粹私人的问题,而是伟大的德国人道主义者对待资产阶级社会的态度问题。这种矛盾为这一时期德国一切重要诗人和思想家所共有。资产阶级在法国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中取得了胜利,但同时暴露出它的可怕的仇视文化的方面。德国的人道主义者们必须承认这个资产阶级社会,同时必须公开揭发它的矛盾,而不向它的本质所带来的非人性的东西表示屈服。德国古典哲学和文学都提出试图解决这些矛盾所采用的方式。
    38、黑格尔在这一时期表达了逃向自然,以免为他的社会环境所同化的想法,用一种原始的、直接的、感性的形式在表示着这种矛盾。一方面,他愿意充分掌握当时的资产阶级社会并发挥自己的作用,另一方面,他坚决不愿意把非人性的东西承认为活动东西。在这场思想危机中,黑格尔把这种矛盾提高到哲学客观性的阶段。他不仅叙述他的私人生活里亲身体验的矛盾,进而认识到资产阶级社会的矛盾性(当然具有局限性),并且从这种矛盾性里进一步认识到一切生活、整个存在和思维具有普遍的辩证性质。法兰克福危机的结果,使黑格尔初次概括了他的辩证方法,当然只是一种非常神秘的辨证方法,同时使得黑格尔跟他当时的资产阶级社会之间达成一种辩证的、在承认基础上含有矛盾的“和解”。
    以上是黑格尔在法兰克福时期的思想的一般特征。
    39、本书最后一部分重点阐述了《精神现象学》以及马克思的批判,围绕“外化”这一中心哲学概念展开。
    40、首先回顾“外化”成为黑格尔哲学概念的源起。伯尔尼时期,“实证性”被认为是存在于僵死的客观性里,与人的主观性(首先是人的实践)互相对立。法兰克福时期,对“实证性”的理解更历史更辩证些,他开始觉得现代社会并非自来就是完全实证的,而是要分析某种东西是怎样变成“实证的”,看人的社会实践与社会机构之间的关系是怎样在历史地具体地变化和消灭的。后来,“实证性”一词的一般哲学含义消失了,但并没有消除之前用这次词所表示的问题,即人的社会实践与他自己所创造的东西之间的辩证关系问题。黑格尔愈发坚定的思想是:在人的社会实践里,原始的直接的天然的东西被克服掉并且必然被克服掉,而在这个过程通过人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来的产品所代替;而这种劳动不仅创造这些社会客体,也改造人的主体,因为它也扬弃主体里原始的直接的东西,从而主体就异化了自己。黑格尔开始使用新的哲学术语,来把他通过研究经济学和历史所发现的社会客观性提高成哲学的普遍性,发展出成熟的矛盾运动和矛盾扬弃学说,在这个过程中,“外化”或“异化”一词逐渐取得黑格尔思想体系的中心地位。
    41、黑格尔的“外化”概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含义是指与人的一切劳动、一切经济和社会活动结合着的主客关系。这里产生了社会的客观性,社会的发展及其发展规律的问题,同时保留着人自己创造他的历史的思想。历史被理解为通过社会化了的个体的人而产生出来的复杂的、充满交互作用与矛盾的人类发展过程。
    第二阶段的含义是指特殊的资本主义形式的“外化”。黑格尔在这一点上并没有明确的认识,他有时把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特别的外化了的本质标志当成了劳动社会化的必然结果。这里同时产生了要把偶像化了的经济社会产物和关系的客观性还原到人,归结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上来。
    第三阶段的含义与“物性”或“对象性”具有相同的意义,用以表述对象性或客观性发生史,客观性是通过主客同一体的“外化”而返回其自身的那种辩证环节。在这样收回客观性时,其中包含着重要的神秘化倾向。
    42、关于黑格尔唯心主义的神秘化,作者重点分析了黑格尔对自然和历史的本质的规定。
    由于错误地统一了“外化”与客观性,黑格尔错误地区分了自然与社会的本质。黑格尔认为,自然是精神的一种永久外化,因而自然的运动只是一种虚假的运动,只是主体的一种运动,自然没有真正的历史。相反,人类社会实践里的、历史里的“外化”,则是精神在时间上的一种“外化”,因而是一种真正的实现、真正的历史。
    43、基于这种区别,黑格尔从来没有探讨自然界本身的发展历史,不承认自然与社会有实际的相互作用,不承认在社会发展期间自然还有它的发展历史。黑格尔曾经试图把地球理解为人类历史的舞台,在这里,他认为历史只有一个,当人的历史开始的时候,地球已经发展齐备了,地球的历史已经完全停止了,而地球的历史本身也矛盾重重。
    44、另一方面,黑格尔把人类社会发展的特殊方面突出出来,接触到人类自己创造他的历史的这一环节,提供了达到一种丰富的正确的历史图像的可能性。但是同样包含着神秘的“外化”的作用,以至于把他很彻底建立起来的东西又取消了。
    黑格尔认为历史的目标就是它返回于主客同一体。历史返回于绝对主体,这是一种对时间上的“外化”,对时间的扬弃,这是客观性的扬弃的自然结果。这样一来,不仅历史的辩证过程被安置到两个神秘的界限之间来,从而重新显现了宗教里时间有始有终的创世纪范畴,而且历史过程的起点与终点本身也必然碰到一起,历史的终点必定预先存在于它的起点里。
    这个终点就是绝对精神,而且绝对精神在达到它的顶峰时就是绝对知识、哲学。这样,历史就成了这样一种运动,这种运动,在现实里固然是作为过程在发展演进,但它却只能在哲学里、在对此发展道路的理解里才达到它的真正完成;而这个完成从开始就是它的内在目标,就是它包含于起点中的自在。这个思想对《精神现象学》的历史哲学具有决定性意义。精神是历史的创造者,精神的本质恰恰在于它是历史的真正推动力。这些是黑格尔“外化”概念的必然结果。
    45、以下论述马克思(主要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手稿》在20世纪30年代初才被人发现出版,作者对于《手稿》的洞见极具眼力,很有启发意义。
    作者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全面系统的批判,是改造唯心主义辩证法为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方法论上有两个特征尤为重要。
    第一,马克思集中批判了《精神现象学》,特别是“外化”及其扬弃的思想,既是在哲学上瓦解青年黑格尔派和为革命的政治理论做准备的需要,也是对费尔巴哈哲学的继承、纠正与超越。第二,马克思采用了经济学和哲学相结合的方法论,他对黑格尔的批判是以他对经济事实更深刻更正确的见解作为出发点的,而只有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社会主义批判,才有可能发现人的经济生活里面现实的辩证运动,从而才有实际基础来批判一方面是古典经济学家的另一方面是黑格尔的见解,这是实际排除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先决条件。马克思《手稿》中的纯经济学的部分,包含着后来哲学批判的最重要的理论根据,即从经济学上给异化事实做了说明。
    这里,作者敏锐地发现《手稿》中包含着对国民经济学前提的异化劳动的经济批判、对共产主义思潮的社会批判、对黑格尔辩证法以及一切哲学的哲学批判,以及三大批判之间的密切关联。
    46、接下来作者论述了马克思的主要论点。
    马克思是从资本主义经济学的实际事实出发的,考察这种经济学的前提,分析异化劳动。具体来看,马克思严格划分了外化与客观性、劳动里的客观化。后者(客观性、劳动客观化)是一般劳动的一种特征,表示人的实践对外在世界的关系。前者(外化)则是资本主义里由于社会分工而出现的所谓自由工人的附随现象,在客观上,劳动的生产品表现为一种外来的、对人具有统治势力的对象,在主观上,劳动的过程成了一种与事物外化相应的自我外化。进而,异化了的劳动异化了人类生活和个人生活。
    基于上述分析,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已把劳动正确理解为人的自我创造过程,但他没有见到劳动(异化劳动)的消极方面,那么在他那里就必然产生出哲学上的错误的分割、错误的统一和唯心主义的神秘化。发现资本主义劳动的实际辩证法,是对这种哲学进行唯物主义批判的前提。
    47、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哲学含有一种“无批判的唯心主义”倾向。黑格尔的扬弃了其自身体系中的“外化”的那种哲学,其本身乃是一种最突出的“外化”形式。“正如哲学精神不是什么别的,只不过是在其自我异化中进行思维的,即是说,抽象地把握其自身的那种异化了的世界精神。逻辑……乃是人类和自然的一种已经与一切现实规定性完全不相干的、因而非现实的本质——乃是外化了的,因而脱离了自然与现实的人的思维;乃是抽象的思维。”
    这一点,黑格尔没有看见。由于他不把这种异化了的思维理解为异化了的,由于他恰恰把这种思维视为扬弃“外化”的动力,他就在哲学上把生活里外化的现实关联和规定性头脚倒置起来。在这个基础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把人的本质与自我意识等同起来。
    48、“人的本质的一切异化,只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罢了。自我意识的异化不是人的本质的实际异化的一种表现……毋宁相反,实际的异化,即看起来好像是实在的那种异化,按照它最内在的本质来说,倒是人的真实本质,亦即自我意识的异化的现象。理解到这一点的科学,因而叫做现象学。这样一来,重新占有那异化了的对象化了的本质,看起来好像就是把它并入于自我意识;掌握自己的本质的人,只不过是掌握对象化了的本质的自我意识,因此,对象的返归自身,就是对象的重新占有。”
    马克思说明,错误地把人与自我意识等同起来,是如何由于错误理解了社会生活里的外化。基于这种错误的理解,在主观方面,就等同了人与自我意识,在客观方面,就等同了外化与对象性、客观性。
    49、从这种错误观点出发,黑格尔哲学在扬弃客观性或对象性方面达到了错误的顶峰。“被当作建立起来了并且要去加以扬弃的那种异化的本质,不是指人的本质把自己对象化为非人的、与人对立的东西而言,而是指人的本质把自己对象化为不同于和对立于抽象思维的东西而言。……所以,应当克服意识的对象。对象性本身被当作了人的外化了的关系,被当作了一种与人的本质,亦即与自我意识不相称的关系。因此,重新把那在外化的规定下产生出来的人的对象性的本质占为己有,就不仅意味着扬弃异化,而且意味着扬弃客观性,因此,这就是说,人被当成了一种非对象性的、精神性的本质。”由此可见,这种最高形式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何以只有当展望到真实地扬弃资本主义的异化从而有可能对资本主义经济学作时候走呀批判的时候,才能够彻底地予以扬弃。
    50、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对象性学说(感性对象性关系)。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主义所作的唯物主义批判,是以他所陈述的人的思维与人的实践的实际条件为根据的,与绝对唯心主义自称的无条件性相对立。在这个意义上,唯物主义辩证法也可以说的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的真理,因为前者不仅批评地消灭了后者,而且找到一条同时保存其中重要和正确因素的道路。
    51、黑格尔的辩证法之所以能成为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直接先驱,决定性的一点是,黑格尔把劳动理解为人的、人类的自我产生过程。在承认这一点的基础上,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把历史加以神秘化的基础。黑格尔历史的主体是上帝、绝对精神、自己知道自己和自己证实自己的理念,是纯粹的、无休止的自身循环。这个主体抽象地、神秘化地、虚构地“创造”历史,因而实际的历史过程、历史过程的实际规定就只能走后门偷偷溜进构造里面来。
    “黑格尔陷入了幻想,把实在理解为自行总结、自行深化与自行运动的思维之结果,其实由抽象上升为具体的这种方法,仅仅是思维掌握具体而把它当做一个具体在精神中予以再生产的方法,但绝不是具体本身的产生过程。”
    52、基于对“外化”概念的批判,马克思对“扬弃”概念进行了批判。
    主体扬弃了它的外化和客观性,并将其收回于自身,因此,它在它的“他在”里也就是在它自身。马克思说,这里汇集着思辨的一切幻想。第一,意识直接自称是它自己的对方,是由于那仅仅作为意识的意识所遇到的与它发生抵触的东西并不是异化了的对象性,而就是对象性自身。第二,有自我意识的人把精神世界认作自己的外化并加以扬弃了,却又证明这个外化了的形象就是精神世界,恢复这个世界,佯言在它的他在中即是在它自身中,这是黑格尔的假象的批判主义的根源,就是费尔巴哈所说的宗教或神学的肯定、否定和再肯定的过程。因此,理性是在非理性本身中也是在理性自身中。黑格尔对宗教和国家等等进行了调和,这些谎话是他的进步的谎话。
    53、马克思的批判是从现实生活的具体问题上升到黑格尔辩证法的抽象问题上来的,它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问题最后地哲学地解决了的,而它又从这里出发立刻跟生活里的现实问题直接关联起来。这里出现了黑格尔哲学的中心矛盾问题,即体系与方法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包含着黑格尔哲学对人类进步问题,特别是对一般的资本主义社会和德国特别形式的资本主义社会在历史过程里的地位问题的矛盾性。黑格尔的进步倾向与反动倾向之间的矛盾性,即集中地表现在辩证的扬弃过程的矛盾性上。
    黑格尔式的“外化”观念——意识在它的他在里就是在它的自身中——包含着对过去、即使历史上已经克服了的过去的一个辩护。而黑格尔在对待过去的历史问题上有与此相反的倾向,说明了黑格尔的体系与方法之间存在着不可解除的矛盾。
    这个矛盾以及其中包含的倾向,在19世纪40年代围绕黑格尔辩证法的论战里产生出两种错误观点。一种是青年黑格尔派直接继续发展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使之进一步主观化;另一种是费尔巴哈提出的对黑格尔的扬弃概念的批判,这种批判在认识论上是正确的,但太抽象和太片面。
    54、第一种观点的逻辑线索是,黑格尔认为“外化”就是意识的一种“外化”,所以它只可以在意识以内由意识来加以扬弃,他没有看到绝对知识与具有这种绝对知识的哲学家是同一个东西。黑格尔以他的客观主义为根据,竭力反对从这个同一性中发展出一个简单的个人联合体来,但这种倾向已经内含在他的态度里了,并导向鲍威尔的哲学和政治原理。鲍威尔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主观主义发展到极端,把现实的、客观的、在我身外存在着的锁链变成只是观念的、主观的、只是在我身内存在着的锁链,因而也就把一切外部的感性的斗争都变成了纯粹观念里的斗争。
    55、第二种形式即费尔巴哈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的功绩在于,他把那以自己本身为根据的、肯定地建立在自己本身之上的肯定跟自称是绝对肯定的否定之否定对置起来。前一种肯定正表示存在先于意识的优越性。在费尔巴哈看来,黑格尔的辩证法在扬弃过程里是把存在与意识的关系头脚倒置了,而且指明,正是由于这种颠倒,黑格尔用哲学把宗教重新在思想上建立起来。
    马克思在肯定上述批判中唯物主义方面的同时,批判了费尔巴哈的片面性。一方面,费尔巴哈把“外化”当做纯粹哲学的问题,认为否定之否定只是黑格尔在哲学上的一个软弱的肯定,只理解为哲学和它自身的矛盾,所以他“直接地无中介地用一个感性上确定的、建立在自己本身上的肯定与它对置起来”,因而同样停滞于抽象的处理之中;另一方面,至于在黑格尔的外化里经济学与哲学的密切关联,费尔巴哈一点也不知道,这种局限在纯粹认识论范围以内、对一切中介的排除,就不仅否定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也一并取消了辩证法。
    56、因此,费尔巴哈没有注意到黑格尔哲学中包含的最本质最重要的规定。费尔巴哈找到的只是关于历史运动的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述。而马克思看到了黑格尔《现象学》中包含着人类史前史的一定特征,只不过是处于一种异化了的形式中。“精神现象学乃是隐蔽的、自己本身还不明确的和神秘化的批判;但由于精神现象学坚持人——即使只是表现于精神形态的人——的异化,它里面就包含着一切批判因素,而且这些批判因素有时甚至已经准备得和发挥得远远超过黑格尔立场的程度。”因此,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同时就发展成对费尔巴哈的黑格尔批判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的批判。“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的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发展了,但只是被抽象地发展了。”
    57、费尔巴哈的批判曾经导致危险的政治后果。费尔巴哈想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他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他废弃一切具有中介作用的规定和关系而返回于直接性,反映出对待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生活持有一种盲目无知的和固执的态度,客观上可以含有一种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反动性质。
    58、总结以上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可以看出,这种批判是根据黑格尔对资本主义社会和经济学的矛盾和发展规律的理解的正确性与局限性,来说明黑格尔辩证法的伟大和缺点,而且进一步又发展成为后来德国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意识的准备。这些哲学问题在黑格尔那里本来也不是纯粹从哲学上看待的,所以决不能单从哲学上来批判。正是由于黑格尔把哲学问题与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关联充当他的辩证法的基础,他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是整个资产阶级哲学的最高形式,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发生的时候可以直接与之接合的那个中间环节。这是本书方法论。
    59、黑格尔的历史伟大,也在于他的哲学具有深刻的现实和时代基础。全部的辩证法问题,都是从他研究具有世界史意义的时代事件里发展出来的。只是在具体建立自己的体系时,黑格尔才在思想上与他的前辈们发生实际关联。而这种思想上的关联,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批判的,要冲破康德观念的思想框框的。只有当德国的社会存在导致黑格尔的辩证法表现出狭隘的局限性时,他才与他的哲学前驱们趋于一致。
    60、这一部分以歌德与黑格尔之间的共性结尾。歌德和黑格尔生活在资产阶级最后的伟大的悲剧时代的开端,共同面临着资产阶级社会的矛盾以及个人与人类的分裂。他们都试图对到达了当时那个阶段的人类的诸发展环节作一个全面的理解,并将它们的内在运动、自身规律性表述出来。就这一点而论,《威廉·麦斯特》和《浮士德》与《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和《哲学全书》具有同样伟大的历史意义。作者:相闻不相望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比思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比思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手機版| 廣告聯繫

    GMT+8, 2024-11-11 04:46 , Processed in 0.027562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