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中文

比思論壇

 找回密碼
 按這成為會員
搜索



查看: 28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85式太极拳图解左搂膝拗步[3P]

[複製鏈接]

5813

主題

2

好友

2萬

積分

教授

Rank: 8Rank: 8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2021-10-19 08:18
  • 簽到天數: 647 天

    [LV.9]以壇為家II

    推廣值
    0
    貢獻值
    418
    金錢
    18015
    威望
    21678
    主題
    5813

    回文勇士 簽到勳章 簽到達人 男生勳章 文明人 文章勇士 中學生 高中生 大學生 文章達人 教授 附件高人 附件達人 愛因斯坦

    樓主
    發表於 2016-11-26 21:09:58
    第七式左搂膝拗步        谱诀:拗步搂推皆凭腰,意长劲整是真经;    跌打兼施须下势,受用全赖苦与勤。    动作过程    1·上体微右转,右胯根微收。同时,沉肩垂肘,自然带动右掌外旋,使掌心向内,自面前弧形下落,经胸前鸠尾穴至右胯侧,掌心渐翻朝上;左掌随转腰自左胯侧向前、向上弧形右移至上腹中脘穴前,掌心朝下。眼随转腰向前平视,眼神顾及右掌下落  2.左脚提起,脚尖自然下垂,上体继续右转。同时,右掌弧形向右斜角上提,掌高齐肩,掌心斜朝上;左掌继续弧形向右落于右胸前,掌心朝下。眼神稍关顾左掌随即移视右掌(图3 1)。



      3.左脚向前偏左迈步,脚跟轻着地,身体左转,左脚全掌落地,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随转体势左掌向下、向前经左膝上弧形搂至左胯旁,掌心朝下,指尖朝前;右掌内旋,经右耳向前推出,沉肘坐腕,掌缘在前,掌指上扬,掌心稍斜朝左前方。眼关及左掌搂手经膝上即向前平视,关顾右掌前推(图32、3 3).



       技术要领    1.搂膝拗步的右闪左转,要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尾闾之于人,犹如舵之于船舶,舵不掌稳,船则晃荡。尾闾不正中,则会产生臀部外凸,或臀部时而前顺、时而后撅,或扭来扭去现象。这样常常不是造成了点头哈腰、前俯后仰,破坏了立身中正,就是扭臀,状如游鱼摆尾,致使发劲无定向,放劲失平衡及劲力不能专注一方。  2.演练时既要留意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又要注意动中处静、静中寓动。整体动作要协调、圆满、柔和,不得有气相、呆象、任何迟涩、滞顿和棱角的现象。左脚提起与右掌弧形向右斜角上提相一致,身体左转,变弓步要与右掌推出相一致。定势时手(两手)、眼、身、法、步要随心意而同时到位,即手足相随腰腿整。松腰前进,带动四肢百骸合成一股整劲,意到气到劲到,专注一方,打击敌手。    3.搂膝拗步要做好搂膝推掌,要从膝上搂过,充分运用腰和肘部的力量,不能光是用手搂,否则搂不开对方的手或脚的攻击。搂膝要以腰带肘、以肘带腕和坐腕平掌。击出的单手推按,要沉肩垂肘,坐腕侧立掌,经耳旁微微旋转向前推出,这样可避免露胁、散乱,符合技击要求。推按之手还要注意齐肩,而不能齐胸中线,因为搂膝拗步主要是利用力偶的原理,化后而将人跌仆。实际使用时,当然也可推按胸线,但这是变法,且易为人化解引进落空,常法定式只能如此。右手向前推击和左搂手要随腰运作,同时到达和发劲,这样身体各部就不会各自为政,而是合成整劲,充分发挥力偶的作用。    4.左脚提起,不要里收靠近右足内踝关节,而是直接弧形向前伸出。前迈时,身体不可前俯后仰,右腿要坐实,左腿先提大腿,蓄劲于膝,带起脚跟,足尖自然下垂,由屈而伸,缓缓踏出,足跟先轻着地,然后足掌、足尖次第落地,全足掌踏实。左弓步两足的横距略小于肩,不可叠步。    用  法    接前势,如对方从我左侧用手或足击我中、下二路,我左手转上至右胸前,向左往下搂开,右手推按对方左肩,形成力偶,意长劲整,扬长以往,将对方跌仆,或推按其胸,将其击出。    注释说明    拳式中一手搂过膝前,称为“搂膝”,用于防守对方攻击我中、下路。凡左足在前而出右手者,或右足在前而出左手以为攻防者,皆谓之“拗步”。反之,若上、下肢同一侧均在前则为“顺式",其步法也就称为“顺步"。但这一说法仅指走架行拳的拳式,如由二人搭手合成之顺、拗步式,则又当别论。  “顺步"和“拗步”均为太极拳的基本步法,尤其是“拗步"更有支撑八面的作用。    李亦畲传抄的《各势白话歌》中有“搂膝拗步往前打"句,沈寿老师《太极拳体用全诀》中有“搂膝拗步搂手打”句,可见搂膝拗步式的主要作用是利用力偶的摔法和推击对手胸部等部位的击法的合成,是跌打兼施的拳势。此式的作用颇多,敌进击的手足都可用左手搂去、右手进击。进击之手,原皆用掌,但用拳亦无不可,须视情势如何而定。    《各势白话歌》中又有“搂膝拗步重下势”及“搂膝拗步须下势”句,这两句的意思是一致的,都是提醒此式必须注重下盘,突出下沉的气势,通过坐腰落胯和圆裆敛臀等措施,也就是通过蹲坐姿势,保持两腿虚实分明、端正身法、气沉丹田和虚胸实腹,取得支撑八面、稳固厚重的“底盘”,才能充分发挥搂膝拗步跌打兼施的作用。拳谚说:  “自立不稳,如何发人;下盘不灵,何来虚灵?”岂止搂膝拗步一式要“重下势"及“须下势”,太极拳式式都应如此,只不过搂膝拗步势是杨式太极拳的“经典拳势”而已(表3)。



    表3搂膝拗步式之重复    注:搂膝拗步是杨式太极拳的“经典拳势”,有经验的拳师仅凭此一势,就可知习拳者功夫深浅及所犯之毛病,所以修炼者都十分重视此势。在套路中仅按式序就重复六次之多,加上左右的复式,则有九次,由此可见对此势的重视程度。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比思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比思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手機版| 廣告聯繫

    GMT+8, 2024-6-3 02:37 , Processed in 0.038049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頂部